跟着候鸟看中国 | 沧州南大港:“鸟类国宝” 湿地舞翩跹
“尖嘴的喜欢吃鱼虾,扁嘴的喜欢吃草籽。你看这一片片的芦苇,里面就是鸟儿的家。”沈明俊说。
冬季的南大港湿地,芦苇摇曳,水面上不时有鸟儿飞过,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48岁的沈明俊是沧州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第一保护站的巡护员。工作21年来,他每天都会沿着巡护线路至少往返三趟,步数不低于3万步。眼下,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候鸟迁徙季,沈明俊和同事们加大了巡护频次,变得更忙了。
“大雁71只、骨顶鸡31只、苍鹭14只、大白鹭17只……”厚厚的记录本上不仅记录着沈明俊值守的每一天,也记录着保护区的巨大变化。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水,也没有这么多鸟。有些鸟,碰上咱都不认识。”沈明俊说,2018年他第一次见到一种漂亮的鸟,高高的个子、细细的脖子、尖尖的嘴,拍照对比才知道它叫“东方白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后来,每年我都能观测到它。从最初一个种群的七八只,到现在十来个种群的几百只,它们对环境要求特别高,选择在这儿安家,是生态变好最有力的证明。”沈明俊自豪地说。
巡护员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一颗爱鸟的心。2020年的春天,一群白天鹅陆续迁徙,但其中一只迟迟没有动身,叫声也悲凉痛苦。原来,它的翅膀受伤了。沈明俊连着几天送食物,获得了鸟儿的信任,最终把它送到鸟类救助站医治,“一个多月后,我亲手放飞了这只白天鹅,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这几年,湿地的巡护力量不断增强,候鸟保护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步入南大港产业园区的鸟类监测室,由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正在对野生鸟类展开全天候的调查监测。
“监测主要通过声纹和图像来实现。”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说,保护区内安装了3套声纹收集设备装置,能收录鸟的叫声,通过和系统内1569种鸟叫自动比对,判定鸟类品种。此外,11套野生动物智能视频监测设备分布于南大港湿地不同的位置,由AI自动比对飞过监控探头的鸟类数量和品种,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可以实时观看这些视频监测设备捕捉到的画面。不仅实现了“可看、可听、可统计”监测鸟儿,又做到了“不打扰”鸟儿。
南大港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转站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儿天堂”。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的候鸟数量从2019年的2万多只,到2021年的5万只,再到2023年的10万只,4年间增长了4倍。记录到的鸟类品种也多达272种,其中包括1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52种二级保护鸟类。”张景兴激动地说。
水清岸绿、飞鸟翔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正在南大港徐徐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