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闻网立足河北,覆盖全国,基本定位为“权威媒体,新闻网站”。

太行新闻网

城市: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 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定州辛集雄安正定太行资讯京津冀网事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太行新闻 > 省内新闻 >

新思想里的方法论丨千年秀林铺染千年大计秀美底色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 张新悦 时间:2025-04-02 16:23:42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③

千年秀林铺染千年大计秀美底色

雄安新区紧邻白洋淀这个“华北之肾”,既要利用白洋淀自然生态优势,又要坚决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月23日在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16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的讲话

春到雄安,只此青绿。

一棵油松,见证千年秀林葱郁延展,筑起千年之城的绿色屏障;一座公园,不惜占用城市黄金地段,诠释“公园建城”的全新理念;一道堤岸,映射泥塘沼泽重归诗画水乡的蝶变,成为淀城共融的生动注脚。

先植绿、后建城。从一开始,绿色就是雄安新区自带的基因。

林水相依、森林环城。拔节生长的雄安,以融入血脉的绿色发展理念,塑造着未来之城的独特气质。

先植绿是先进理念

更是战略远见

和煦春风中,雄安新区大清河畔千年秀林9号地,保静公路旁的一棵油松散发着蓬勃绿意。

“这棵油松是我在雄安种下的第一棵树,它明显又长高了。”3月20日,董增巨又一次来查看千年秀林和他亲手种下的树木。

董增巨是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生态事业部负责人,这一片油松是千年秀林工程的第一批树。

未建城,先种树。擘画千年大计,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笔。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的第一株苗、第一片林在这里扎根,以建设城市森林为目标的千年秀林工程正式启动。董增巨和同事各自种下一棵油松,纪念在雄安这片蓝图上绘下的第一抹绿。

几年间,每有空闲,董增巨都会来到这片林,瞅瞅这棵油松的长势。如今,他亲手种下的这棵树,已从3米蹿高到了5米多。这片大清河畔的万亩树林,已是郁郁葱葱。

与这棵油松共同成长的,还有董增巨这位林业工作者对生态建设理念的认知。

“在雄安,‘城’这个字是放在‘绿’之后的。”董增巨说,当年他种下那棵油松时,新区总体规划还未出炉,可植绿就开始了。这让种了20多年树的他深深体会到,绿色已不是城市的点缀,而是城市发展的底色。

2024年7月25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千年秀林。

在千年秀林,当初种下的油松、国槐、白蜡等2000多万棵树苗,如今已经长成连绵的林海。雄安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1%上升到35%。

2017年,董增巨刚从雄县农业局调到千年秀林项目组时,发现要建的千年秀林树木品种有200多个,这与他过去的植树经历有很大不同。

之前的20多年里,董增巨种的主要是速生杨树。“这类树木生长速度快,七八年就能成材伐木,然后接着再种下一茬。”他说,当时自己对新区这种造林方式产生过困惑。

如今,董增巨深刻理解了。“这是在平原首次大规模采用异龄、复层、混交模式,打造一种近自然森林。多树种混交的方式,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森林能健康成长。”他说,千年秀林,不是每棵树都能活上千年,而是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形成一个自然衍替、生生不息的千年森林,打造一个活的生态系统。

千年秀林,要的不是一时的变化,而是长期的生态效益,是与雄安新区的共同成长。

董增巨喜欢摄影。他的手机里,珍藏着不同时间拍摄的千年秀林中的鸟类照片。从照片中可以发现,鸟类数量明显在增加。其中一张是他去年巡查大清河林区时所拍,图片上,密密麻麻的鸟飞过树林,蔚为壮观。“即使手机换了,这些照片也要留着,它们是环境变化的见证者。”董增巨说。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它不仅是一种建设时序的安排,更是一种战略远见,体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千年秀林,不仅为雄安新区注入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力,也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2024年6月14日拍摄的白洋淀燕南堤。

“城”与“绿”的考量

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雄安新区启动区,一条南北长7公里、东西跨度3.2公里的中央绿谷,正在蓬勃生长。它宛如一条绿色绸带,串联起城市的生态脉络。

中央绿谷公园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中心,北临容东,南接白洋淀,周边有4家央企总部以及雄安宣武医院、雄安体育中心等。

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不做商业开发却建公园,如此规划理念,在武芳芳这位经验丰富的园林人眼里,也极为少见。

武芳芳是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园林事业部部长。2019年来雄安之前,从事过多年园林设计建设。在她的印象中,绿地常常是城市规划的配角,“城市规划,往往先修路盖楼,再补绿建公园”。

在雄安,公园却成为城市的主角。

来雄安6年了,武芳芳参与设计了20多个公园绿地项目,它们大多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悦容公园,在新区南北历史文化轴线上;金湖公园,在容东片区的中心位置……

常有人问武芳芳,城市黄金地段建公园,是不是空间浪费,是不是值得。

“这是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值不值得,不能仅从经济价值考量。”武芳芳认为,一座幸福的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公园绿地创造的宜居环境,远不是单纯经济价值可以衡量的。

雄安新区,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在公园中建城市。

推开中国星网总部的后门,就进入了中央绿谷。在楼宇中工作的年轻人,推门入公园,工作与休闲的转换只在一瞬间。如此生活方式,让许多北京来的年轻人对“妙不可言”有了真切体验。武芳芳说,这种“推门见绿,移步换景”的生活方式,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化城市的宜居标准。

现如今,中央绿谷的生态基底已经铺好,武芳芳正带领同事们在园内构建一个个活力场景。“我们正引入书店、足球场、露营地、艺术空间等场景,打造年轻人喜欢的活力空间,把中央绿谷变成一个‘城市客厅’。”她说。

这座“城市客厅”,生态是基本功能,但不只是游赏的地方,更是一个公共生活空间,人们在交流、休憩、运动中,感受城市生活的脉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与“绿”的布局考量,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在雄安,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正在变为现实。

武芳芳说,是雄安特有的“绿色”创新思维,带给她更多的设计灵感,“希望用一座座公园、一片片绿地,提升城市魅力,建立情感联接,增加城市吸引力,让更多新雄安人在这里扎根”。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当绿色融入城市血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才能完美实现。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雄安开始向世人生动展示生态优先带来的独特魅力。

2024年9月11日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拍摄的青头潜鸭。

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

为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4月1日,雄安新区白洋淀北部的燕南堤,约1公里长的堤道上,垂柳轻摇,白蜡新叶初展。淀中碧波荡漾,不时有飞鸟掠过。

“美丽的华北水乡风光回来了!”如今已是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水利水环境事业部业务经理的袁帅犹记得,4年前他来到雄安时,燕南堤所在的烧车淀,因长期淤积和污染变成了一片沼泽泥塘。于是,他和同事全力投入清淤工作。

千年大计,建立在绿色发展之上。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不仅需要千年秀林“绿”的描画,还需要白洋淀“蓝”的支撑。

为此,袁帅和他的同事们克服了重重困难。

“白洋淀清淤疏浚的淤泥往哪里运?如果全部外运,成本高,耗时长,怎么办?”袁帅说,经过种种探索,他们最终考虑修建生态岛屿。于是,利用清出的底泥,在烧车淀区域改造形成三座相连堤岛,再开展生态改造,建成了今日的燕南堤。

昔日沼泽塘,今朝盛景地。人在陆上走、鱼在水中游、鸟在淀内飞,燕南堤完成华丽转身,成为白洋淀生态修复的典范。

这几年,袁帅一直“泡”在白洋淀,感受着这里的生态之变。他经常给人介绍:“被称作‘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如今也在白洋淀安了家,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春日的燕南堤上,绿意盎然,在风中舞动的垂柳和白蜡都迁移自千年秀林。如果说,千年秀林是雄安新区落下的第一笔绿,那么如今,这抹青翠正向着白洋淀徐徐洇染。

“目前,秀林、绿谷、淀湾组成的绿色空间骨架基本形成。”袁帅说,按规划,新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形成“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格局,白洋淀、千年秀林以及多个绿化带、生态廊道将共同构成这一图景。

着眼生态,又不限于生态。夯实生态基底,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燕南堤自去年“五一”正式开放后,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旅游兴,人气旺,这里已经成为新区新的城市地标。”袁帅说。

生态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袁帅注意到,雄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央企和创新机构入驻。这些企业看中的不仅是政策优势,还有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活力四射、生机勃勃,这座未来之城,正在绘就一幅蓝绿交织的大美画卷。

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新区整体生态规划的落地,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如今的雄安,正以其生动实践,书写城市发展的“绿色传奇”。

(河北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曹阳葵、吴宏爱、闫锐、辛强、姜艳、顾赞良、魏雨、梅刘柯)

2024年6月15日,造型别致的“悦动生命·光影桥”与中央绿谷美景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专家点评

以“先植绿、后建城”书写绿色发展新范式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

这一理念,是站在历史与未来发展的高度,对人类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与大胆创新。它以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为出发点,以对子孙后代负责为落脚点,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在雄安,这一理念已化成生动实践。千年秀林工程采用近自然森林模式,200多个树种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让森林成为城市的“绿肺”;中央绿谷串联起金融岛、创新中心等功能区,形成“开窗见绿、推门入园”的宜居环境,颠覆了传统城市的钢筋水泥图景……从打造“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舒适宜居城市,到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雄安新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网络,让自然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雄安不是“城中绿”,而是“绿中城”。这样的生态建设,带来的改变是深远且多维的。一是重构了城市发展逻辑。绿色不再是城市发展的点缀,而是城市永续发展的坚实底座。二是重塑了人居环境品质。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这样的环境能让市民在工作生活中尽享生态福祉。三是再造了城市竞争优势。雄安树立了生态宜居城市的标杆,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真正的高水平现代化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人、社会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生命系统。雄安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生态建设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进阶的动能。唯有将生态作为根基,才能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雄安的绿色发展新范式,必将激励更多城市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共同绘制美丽中国的壮丽画卷。


责任编辑:张新悦

相关推荐: